9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许钧教授应邀来到英语学院,与学校外语青年教师围绕“科学研究与教师发展”展开座谈。学校副理事长徐真华教授、副校长陈文涛教授、副校长葛金玲教授,以及英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领导和40余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交流。座谈会由英语学院院长王建香教授主持。
许钧教授结合自己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经历,分享了关于教师发展与科研创新的真知灼见。他以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实践为例,强调研究问题应从实践中来,倡导将翻译现场作为“第一实验室”,建立“问题档案”,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命题,实现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他还以《翻译论》的撰写为例,介绍其首创的“翻译矛盾论”“翻译价值论”等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本土经验的国际化表达与理论对实践的回归。
许钧教授尤其重视育人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融合。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翻译工程,他构建了“译—研—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袁筱一、李焰明、黄荭等一批优秀青年翻译人才。面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新使命,他强调学术应服务于文明互鉴,以翻译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许钧教授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应保持“异质性”与“独特个性”,呼唤更多如傅雷、许渊冲般具有个人风格与人文温度的翻译家。他勉励越秀青年教师珍惜学校学术氛围,坚守初心,牢记教研使命,持续追求学术卓越。
许均教授还从三个层面为青年教师提出建议:一是秉持立德树人初心,通过教学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实践中培养问题意识,找准真问题、明确真方向;二是明确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从具体问题出发,探索“教学—科研”互促的个性化路径,持续深耕学术领域;三是树立高远学术站位,拓宽视野,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积累和深化自身学术特色。
许钧教授从教五十载,始终以翻译为媒、以学术问道,其深厚的实践积累与理论建树令在场教师深感敬佩,获益良多。在互动环节,教师们踊跃提问,从翻译史、话语体系、AI伦理、语料库研究等多个角度请教,许教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副理事长徐真华教授在总结中感谢许钧教授百忙之中来校传经送宝,并高度赞誉其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杰出贡献。他勉励越秀教师以许教授为榜样,从其由“翻译爱好者”成长为“一代宗师”的路径中汲取力量,锲而不舍、追求卓越,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
【专家简介】
许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并担任META、BABEL、Forum、《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翻译学报》、《外国文学》等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的编委。主要从事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翻译学概论》《傅雷翻译研究》等作品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附:许钧教授讲座海报】
文:曹环、徐英 图:华晓霞
审核: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