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语学院两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负责人陈霞老师和曹环老师就各自的课程《高级英语1》和《英语词汇学》进行了公开课展示。
陈霞老师就《高级英语1》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思政公开课,主题为“笔锋下的爱国情怀:鲁迅与马克·吐温文学风格对比分析”,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作品。课程通过纪录片片段引入,详细分析了鲁迅和马克·吐温的生平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如鲁迅的讽刺和马克·吐温的幽默。在语言学习环节,学生们通过词汇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和填空练习,深入理解了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传达情感和社会批判。特别是在修辞手法分析中,学生们识别并讨论了两位作者使用的比喻、隐喻和夸张等手法,通过异同点的分析,探索并学习两位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后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学生们在小组中分析了作品在国家和社会情感背景下的思想和政治元素,探讨了这些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比较能力,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
曹环老师就《英语词汇学》进行了课程思政公开课展示,结合“英语语言发展史”这一教学主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了“英语语言中中文要素的阐释与展析”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课程以古英语长篇英雄叙事诗《贝奥武夫》引入,通过阐释叙事诗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思考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的差异,进而导入英语语言发展史这一主题。借助考古法,从历史语言学视角,历时性分析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的发展历史。开展文学作品研读的小组活动,首先让学生介绍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依托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通过分析英语发展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语言(如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英语语言发展起到的作用。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堂讨论,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学生们通过和同伴共学、小组讨论挖掘和分析英语语言中的中文要素,分析“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制度”等在英语中的表达和国际传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语言互动和文化互鉴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其提升“四个自信”。
此系列公开课展示了英语学院教师“知识能力+思政价值”层面的教学育人尝试,体现出教师们积极进行教学思考和教学互动,有意识地深挖思政要素并融入教学设计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在推动课程教学达成知识传授目的的同时,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供稿】 英语学院 曹环、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