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再出发--英语学院英语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华晓霞发布时间:2021-06-15浏览次数:242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翻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英语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翻译硕士点建设做好基础工作,5月28日、29日,英语学院顺利召开英语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研讨会,深入反思、精准研判、做好布局。  

学院教研室主任以上、教授代表、督导代表及院办、学工办相关老师等二十余人参会;会议还特别邀请到学校教务处陈文涛处长。


陈文涛处长首先作了题为《抓好教育教学“新基建”,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结合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精神,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建”,着重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专业质量、抓课程质量、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个方面展开。他指出,专业建设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教学改革要改到要处,抓国标、抓示范、抓认证、抓规划、抓专业建设的五度。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抓课程质量要以OBE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理念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打造一流课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显性指标。最后,他还转达了叶校长对英语学院近几年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给予的充分肯定,并希望英语学院进一步凝聚合力,带领学院再上新台阶。

余卫华院长通过视频连线形式以《传承开拓进取:“双一流”建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发言,从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发展,对思政课程的理解,翻译专业文化接受度三个方面展开。他指出,“转型”要彻底。英语教指委专家已明确提出英语不是工具,英语就是一门专业,其目标是培养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如何运用英语语言去学习工作,需要对照国标及指南进行转型。针对“如何转型”,余院长提到,《国标》、《指南》里的核心课程要开足开满;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英语为目的语教授专业课,多开设语言类专业核心课程;将专业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围绕英语语言文学五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另外,他还强调,选修课开设要体现特色,一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三是助力地方文化走出去;开展有温度、深度、高度的课程思政;要考虑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助力跨文化交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吴勇副院长以《新文科背景下高素质专业化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发言,分析现状,抛出“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什么?”“英语专业教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等灵魂拷问,结合案例,指出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人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她对照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省一流学科评估体系、双一流建设任务等学科建设指标体系,梳理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养,明确英语学院教师发展目标。最后,吴院长以“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与大家共勉。


徐英副院长以《“两性一度”标准下的英语类专业金课建设》为主题发言,从英语类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英语类专业“金课”建设的核心任务,英语类专业“金课”建设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展开。他结合教学实际就我们的英语类专业该如何打造“金课”,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把课上成“金课”等进行探讨。他指出,要夯实两种“知识”,提升两种“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锻塑情感态度,助力长远发展。最后,徐院长强调,我们要扭转传统英语课程建设中语言与内容割裂,学习与探索分离的现象,倡导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的新理念。

随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及专业建设思考研究,基础英语教学部主任张玉宏以《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在‘综合英语’的应用研究》为题、英语系主任黄婷以《英语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为题、商务英语系主任陈琨琨以《基于校本特色的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研究》为题、翻译系副主任徐丽娜以《《绍兴地方文化外译》课程建设与研究》为题分别发言。

黄莉莉副书记以《认清形势、强化责任,千方百计促就业》为题进行了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她提到,就业是个大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也是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要全院一盘棋,形成育人合力,努力让毕业生从“就得了业”到“更高质量就业”。


史进书记以《立德树人使命与德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为题进行发言。结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和期待,他提到,学院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聚焦教育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要回归育人本源,让每一名教师都回归课堂、热爱教学。

学工办、院办负责人也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发言,发挥自身优势,为学院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助力。